仙童博客 后花园

(p标签)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个世界的理论太多,重点在于你这个人选择信仰什么样的理论,而没有实际的真理,也就是你信仰的就是真理。 这时(19世纪80年代初),高尔基的思想带有某种双重性:一方面,他比只知道抽象向往过好日子的落后群众的思想要高出一头;另外一方面,他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他从小就善于观察生活,能够明辨是非,分得出善恶与好坏。这也是他和那些看不到一点光明的愚昧群众的不同之处,但这点区别还不足以克服在他思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历史和社会障碍。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忍耐和其对外部环境力量的逆来顺受,才是对他的最严重的摧残”。(《在人间》) 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反映了年轻高尔基所处时代的矛盾。当时俄国资本主义正在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正在形成之中。俄国社会思想界,通过“劳动解放社” 高尔基的思想在发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他必须作出回答,但是他一时还做不到。他苦恼、彷徨。他觉得:“我身上其实有两个人:一个,由于知道的乌七八糟的事情太多,因此变得有些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生活中一些可怕的事情使他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压抑,他对生活、对人们的态度开始失去信任,变得疑虑重重。对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持一种无可奈何的同情态度。这个人向往过一种宁静、孤独的生活,终日与书为伴,离群索居,一心只想着修道院、护林人和铁路上的小岗亭,惦记着波斯和城郊某个地方守夜人的职位。但愿身边的人能够少一些,离他们远一些…… “另一个则深受圣贤之书的高尚精神的熏陶,但眼见生活中种种可怕力量的嚣张气焰,深知这种力量能够轻而易举地就拧下他的脑袋,用肮脏的脚掌践踏他的心灵。于是,他咬紧牙关,攥紧拳头,聚精会神地进行自我防卫,生怕受到伤害,随时准备应对各种争吵与打斗。此人敢爱敢恨,富于同情心,就像法国小说里描写的勇敢的主人公那样,话不投机便拔刀相向,摆出战斗的架势。”(《在人间》) 高尔基心情阴郁,怅然若失,但又不想就此“完蛋”。他要去喀山上大学,想靠知识和科学来摆脱困境。他相信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力量。高尔基在《在人间》的最后一章里写道:“这时,我真想对整个大地,对我自己,狠狠地踹上一脚,使人世间的万物——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欢乐的旋风、人们节日舞蹈的带动下,快速旋转起来。他们彼此相爱,同时也爱这种为另一种生活已经开始了的美好、蓬勃、诚信的生活…… “我在想:‘必须得干点什么,不然我就完了……’”(《在人间》) 这些话带有浓重的宣传鼓动意味,不难想象,它们在十月革命前的1916年听起来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启迪。